调查资讯

当前位置:嘉兴及时雨侦探社 > 调查资讯 > 侦探资讯 >

上海人“异地养老”调查:搬到嘉兴后,你看起来漂亮吗?
发布时间:2024-04-07 11:08

“远程护理是上海老年人的第一选择吗?我们这些生活在看似热闹的地方的上海人,有多少比例会做出独立的选择?”

即使在嘉兴生活了七年,85岁的程路飞(化名)有时也不得不返回上海求医。

“异地退休”听起来很美好:你可以找到一个离上海不远、有山有水、空气好、价格实惠的地方。

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行走数年,了解到不少“上海后花园”都在关注上海养老市场。 例如,在湖州长兴水口乡,农家乐提供交通、吃、住、行一站式服务。 多年前就在上海名声大噪,简称“上海村”; 而如皋县、南通等地,以其“长寿之乡”的美誉,吸引着上海的老年人; 此外,台州、绍兴新昌等地拟利用医药产业优势和相对优美的风景提出“大健康产业”。 比较通俗的一个词是“医养结合”……在嘉兴市民政局提供的一份《沪嘉市养老服务一体化材料》中,清晰可见一条:“鼓励大型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异地养老,吸引上海老年人来我市居住。”

2010年3月,程路飞夫妇搬到嘉兴时,他唯一认识的嘉兴人就是一位老顾客; 现在,他的手机上有不下百个“0573(嘉兴区号)”的固定电话号码。

“我可以算得上是远程护理老人的先驱了。” 程路飞给自己打电话。 早在1998年,他就担心退休问题,在苏州东山风景区买了一套观景房,但最终因不合适而卖掉。

异地养老让老人知道自己冷暖,但实际上不能让老人“自知冷暖”。 这不仅是一个“产业”、“商业”,更需要跨行政区域政府的协同关怀和全社会的理性认识。

【“逃跑”】

“我来这里是为了退休,我想熟悉一下味道,所以我把所有的旧家具都搬到了这里。” 程露飞的客厅里有一架施特劳斯钢琴。 “这里,是从上海搬来的。” 他指着钢琴。 没有骄傲。

这套位于嘉兴南湖区中档小区底层130平方米的房子,已经是他的家了七年了。

王建华搬得比较早。 12年前,她已经76岁了。 当老同事听说她要离开上海去嘉善县养老时,给了她两条浴巾,眼含热泪地说:“你要是难受,就赶紧回来吧。”

从此,“远程护理”进入了上海老年人的视野。 王建华回忆,她无意中发现了嘉善的这间老年公寓。 它有600多张床位,但只能容纳20多人。 每人每月仅需1000元左右。 此外,公寓工作人员不断欢迎上海老人。 当时,王建华夫妇已在上海郊区的养老院住了半年。 收费高,服务又有些不尽如人意,他们决定“出走”。

十二年后,王建华见到记者时郑重澄清:我来到嘉善住养老院,不是因为孩子不孝,也不是因为我在上海没有房子住,更不是因为我失去了能力照顾自己,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地方适合我退休。 “来嘉善的时候,我就打算80岁的时候再回上海; 现在,我不想离开。”

适合的就是好的。 对于嘉兴来说,上海养老居民的到来可能发生在2005年左右。

74岁的李凡(化名)家住杨浦区。 2005年,她在嘉兴买了一套93平方米的期房,她最看重的是开发商的品牌——“华东第一养老社区”。 当时,长三角各地都有很多类似的广告,还有接送上海人去各地免费看房的班车。

“连六层楼的房子都有电梯。” 李凡记得,当他听到售楼处的人这样介绍时,他感觉自己终于松了一口气,憋了三四年了。 为了把上海的老房子作为儿子的婚房,她在上海寻找养老院已经三四年了。 有时候晚上睡着的时候她会莫名其妙的醒来。

2005年以来,许多上海老人搬进了李凡所在的小区,其中就包括程路飞。 程路飞至今仍忘不了当时开发商的“噱头”:只有上海户籍的人才可以买房,为上海人养老提供了便利。 他告诉记者,2009年,他在嘉兴花了50万多元买了这套房子,“很大,很便宜”,他决定把它留给老两口。

70岁的王安军也是这个社区的老上海人。 她曾在微信上给记者留言:“我去上海检查牙齿,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。” 记者原本以为“回”是指她在上海的家,但她解释说,“回的是嘉兴”。